《紅樓夢》成書于18世紀(jì)中后期。這一時期正值所謂康乾盛世的后期,而在世界范圍內(nèi),由西方引領(lǐng)的全球化進程已延續(xù)200余年,對中國的影響也已達到相當(dāng)程度。在這一背景下,《紅樓夢》中有頗多涉及域外物品與知識的描寫,這些描寫?zhàn)堄腥の叮谙喈?dāng)程度上揭示了眾多域外知識和物品進入中國的歷史及其對國人生活的影響,反映了清中期之前中國的對外交流以及對外部世界的認(rèn)知。為此,《中華讀書報》推出“《紅樓夢》中外國物品的故事”系列文章,以饗讀者。

  倭刀即古代日本軍刀?!都t樓夢》中并未正面描寫倭刀,它只是寶琴所述“真真國女孩子”身上的一件佩飾:

  寶琴笑道:“……我八歲時節(jié),跟我父親到西海沿子上買洋貨,誰知有個真真國的女孩子,才十五歲……身上穿著金絲織的鎖子甲,洋錦襖袖,帶著倭刀,也是鑲金嵌寶的,實在畫兒上的也沒他好看?!保ǖ?2回)

  從“真真國女孩子”的梳妝打扮來看,鎖子甲和倭刀是曹雪芹為渲染她的異國情調(diào)而給她配備的具有尚武色彩的異域佩飾。而明清兩代日本佩刀確實流行于中國。

  《石頭記》三個脂評本中,只有庚辰本保留著寶琴講“真真國女孩子”故事的情節(jié)

  從中國歷史記載看,日本作為兵器的刀最早還是來自中國。但日本制刀之術(shù)后來居上,使日本頗具自信,將之輸入中國,以換取中國物品。9世紀(jì)以后,日本刀的制作工藝日益精湛,兼有中國刀與劍的優(yōu)點,中國見者莫不贊不絕口。北宋大詩人歐陽修(公元1007-1073年)有長詩《日本刀歌》一首,稱日本“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沃饒風(fēng)俗好”,盛贊日本寶刀“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鍮與銅。百金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兇”,并結(jié)合徐福東渡的典故,盛贊日本保留中國“先王大典”“逸書百篇”的文化貢獻,以及“至今玩器皆精巧”“士人往往工辭藻”的技術(shù)和文化成就,其詩末句“令人感激坐流涕,銹澀短刀何足云”,意即日本文化如此昌明,百金傳入的寶刀也就不足為貴了。

  同時代的另一位大詩人梅堯臣(公元1002-1060年)亦有《錢君倚學(xué)士日本刀》長詩,將其比作中國名劍干將、太阿:“日本大刀色青熒,魚皮帖把沙點星”,“干將太阿世上無,拂拭共觀休懊惱”。

  日本刀在中國頗得盛譽,但在宋時輸入有限,因此價格甚高,因日本人視為珍寶,限制出口,主要是作為禮品,或作為走私商品而進入中國。日本重臣平清盛曾通過明州商人贈送日本刀與南宋朝廷,遭到日本公卿非議。大概直到元代,日本刀才成為中日貿(mào)易中日本輸出的主要商品和代表商品,但依然頗為珍貴。

  到明代,倭刀大量進入中國。這一方面是因為明朝與日本進行勘合貿(mào)易,日方輸入品中倭刀數(shù)量一增再增。刀劍等兵器是明朝貿(mào)易中的違禁物品,明廷對之實行官買,但正是這種政策刺激日本將越來越多的倭刀列入“貢品”清單。永樂元年(1403年)日本貢品中有太刀100把;宣德八年(1433年)有刀、劍3500把;景泰四年(1453年)增至刀劍9000余把;成化四年(1468年)30000余把;成化十九年更增至37000余把。同時日本刀劍質(zhì)量也明顯下降,價格一降再降。面對日方的貪婪無厭,明廷對刀劍逐年壓價,而日本則以不再禁倭寇侵?jǐn)_相要挾。

  另一方面的原因正是倭寇挾倭刀之利肆虐中國,使軍民深受其害。明人記載倭寇的作戰(zhàn)方法是“每戰(zhàn)輒赤體,提三尺刀舞而前,無敢捍者”;其倭刀大小長短不同,“每人有一長刀,謂之佩刀;其刀上又插一小刀,以便雜用。又一刺刀長尺者謂之解手刀;長尺余者謂之急拔,亦刺刀之類”。擺導(dǎo)(開路先鋒)所用之刀“大而長柄”,“臨陣時以揮扇為號,一人揮扇,眾皆舞刀而起,向空揮霍,我兵(明軍士兵)倉皇仰首,(倭兵)則從下砍來”。明代倭寇得以肆虐中國東南大片地區(qū),原因十分復(fù)雜,具體到對陣交戰(zhàn),明軍兵器裝備及陣法戰(zhàn)法不及倭寇,是一個重要原因。倭寇的長刀、重箭、短甲以及各種陣法、戰(zhàn)法,都是明軍前所未見。其中就包括使用倭刀以及相關(guān)的跳躍、蹲伏、沖鋒等戰(zhàn)術(shù),使明軍望而生畏,吃虧不小。

  所謂長刀,刃長五尺,后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是日本武道中獨特的兵器。另有所謂軟倭刀,“長七尺,出鞘地上卷之,詰曲如盤蛇,舒之則勁自若”;“其精者能卷之使圓,蓋百煉而繞指也”。

  與倭刀相配合的武藝被稱作“跳戰(zhàn)之法”,最大特點就是跳躍。戚繼光所著的兵學(xué)著作《紀(jì)效新書》,記載了其對明軍造成的危害:

  彼(倭寇)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善躍,一迸足則丈余,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家軍對倭寇臺州大捷時繳獲了這種長刀,并學(xué)會了使用方法,此后戚繼光軍隊中才有了這種武器。而戚家軍能夠最終取得抗倭戰(zhàn)爭的勝利,正是由于在戰(zhàn)爭中找到了克服倭寇兵器及戰(zhàn)術(shù)的手段。當(dāng)時正是從冷兵器向火器過渡的時代,戚繼光的部隊是明軍中使用火器比重最大和最先進的。火器用于遠(yuǎn)戰(zhàn),而在冷兵器具體接戰(zhàn)中,戚繼光非常重視各種武器的有機配備。他所創(chuàng)的“鴛鴦陣”,陣前兩牌手并列,使用的兵器是牌、腰刀和鏢槍;其后是兩狼筅手,狼筅即專為對付倭寇長刀之類兵器而創(chuàng),以江南大毛竹制成,保留前端枝葉,須要節(jié)密枝堅,頂端加以利刃,擇力大之人使用。后亦以鐵制成狼筅槍。牌、筅均為防御性兵器,其后則四長槍手,長槍是主要進攻性兵器;后為二鏜鈀手,以鏜鈀保護長槍手。這些兵器有機結(jié)合,有效抵擋了倭寇的長刀。戚繼光對倭寇作戰(zhàn)所使用的戰(zhàn)術(shù)和裝備,包括仿倭刀而制造的長刀,后來也用到了他在北方御虜?shù)能娛滦袆又小?/p>

  倭寇的肆虐和倭刀的兇險,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一些文學(xué)作品中亦有所反映。

  明代馮夢龍小說《喻世明言》中有“楊八老越國奇逢”故事,敘關(guān)中人楊八老到福建做生意,適值倭寇生發(fā),沿海搶劫,與眾百姓一同逃難,恰遇倭寇:

  林子內(nèi)先是一個倭子跳將出來,眾人欺他單身,正待一齊奮勇敵他。只見那倭子,把海叵羅吹了一聲,吹得嗚嗚的響,四圍許多倭賊,一個個舞著長刀,跳躍而來,正不知那里來的。

  所擄得壯健男子,留作奴仆使喚,剃了頭,赤了兩腳,與本國一般模樣,給與刀仗,教他跳戰(zhàn)之法。

  直到清朝康熙年間,陳忱所著《水滸后傳》還多次描寫倭刀作戰(zhàn)之術(shù)。小說中說的是使用倭刀及跳戰(zhàn)之術(shù)的暹羅外島蠻兵,作者顯然是借鑒了明代與倭寇作戰(zhàn)的經(jīng)歷。小說描述的倭刀六尺多長、蠻兵跳開有一丈多遠(yuǎn),皆與戚繼光所記相符合。

  倭刀的制作技巧,中國當(dāng)時似未能掌握。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中兩處談到倭刀,稱“倭國刀背闊不及二分許,架于手指之上不復(fù)欹倒,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

  但到日本德川幕府時期(1603-1867年),曾是日本最主要輸出物品的刀劍,已被嚴(yán)禁出口。在1668年和1715年的禁令中,各種刀類都在被禁之列。

  歷史上,倭刀曾經(jīng)給中國人留下美好印象,也曾帶來巨大禍害。無論如何,它也給曹雪芹留下了印象,所以在對真真國女孩子的描寫中就用上了這個道具。真真國指哪個國家,人們做了各種猜測,但很可能它就是曹雪芹虛構(gòu)的一個異國,就像書中說到的女兒國、茜香國一樣。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改行歐洲軍制,武器裝備亦隨之改換。西洋式指揮刀取代傳統(tǒng)的倭刀成為日本軍官的佩刀,而舊武士等其他人則被禁止佩刀。在侵華戰(zhàn)爭中,日本各級軍官大量使用軍刀,日本軍刀再次對中國人民犯下累累罪行。二戰(zhàn)后隨著盟軍占領(lǐng)部隊大量收繳以及日本舊軍隊的解散,日本軍刀遂退出歷史舞臺。

  《中華讀書報》由光明日報社和中國出版協(xié)會主辦,彩色對開大報,每周三出版。每期20版,15萬字,單價4.5元;全年50期,總價225元。新出好書、學(xué)術(shù)前沿、文壇風(fēng)云盡在其中!您可以隨時通過當(dāng)?shù)剜]局訂閱,也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入訂閱頁面: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qū)珠市口東大街5號 郵編:10006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由:捕魚大作戰(zhàn)機械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