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鄭州4月7日專電(記者徐馳霍亞平)“一些不法廠商為了牟取暴利,在保健品中濫加違禁藥物,將藥品改頭換面,以藥品為原料申報、生產保健品;部分企業(yè)為規(guī)避藥品監(jiān)管部門的嚴格執(zhí)法程序和標準,將藥品申報成保健品。”全國人大代表車曉端在今年兩會揭露了保健品生產背后的亂象,呼吁加快保健品立法,建立監(jiān)管長效機制,保障消費者安全。

  近日,記者在河南省最大的保健品批發(fā)市場暗訪發(fā)現(xiàn),市場普遍存在以食品、不合格藥品“冒充”保健品銷售,無證代理甚至“烏龍”代理等諸多亂象,而這些亂象背后隱藏的則是保健品市場的層層“暴利”。

  位于鄭州市航海路與城東路交叉口附近的航母城保健品批發(fā)市場是河南省最大的保健品批發(fā)市場。

  記者連續(xù)幾天暗訪發(fā)現(xiàn):在這個保健品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不知名品牌生產的,功能多樣的保健品。而這些所謂的“保健品”大多沒有國家統(tǒng)一的保健食品“藍帽子”標志。

  在一家名為“藍帽子”的保健品店里,記者以進貨的名義向店家詢問產品安全情況。店主向記者保證:“我們的產品都來自正規(guī)渠道,都有‘藍帽子’標志,盡管放心?!?/p>

  記者隨即發(fā)現(xiàn)貨架上一種名為“安倍康”的蛋白質粉并沒有此標志。對此,店主只是反復說應該有,但為什么沒有則解釋不出來。

  記者還發(fā)現(xiàn),沒有國家統(tǒng)一保健食品標志的情況在蛋白質粉、螺旋藻粉、魚油膠囊等產品中普遍存在。

  一位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只有取得“衛(wèi)食證字”和“國食健字”雙重準入的產品才能稱為嚴格意義的“保健食品”,并獲“藍帽子”認證。而目前市場上,一些普通食品和無法通過藥品檢驗的不合格藥品,都被商家作為保健食品推到了市場上,這些實際上都是一些“掛羊頭賣狗肉”伎倆,當然不可能有“藍帽子”認證。

  該業(yè)內人士說,普通食品作為保健品賣即使沒有用,但一般無害,那些沒有經過檢測的“藥品”,長期服用則存在著很大的健康風險。

  在一家保健品店里,店主向記者推薦了自己店里最熱銷的“一立清”系列產品。該產品多達15個品種,包裝盒上僅有衛(wèi)生許可證號,顯示的治療范圍從頭痛、腰痛到痔瘡無所不包,而在該店內,卻一直作為保健品銷售。

  店主告訴記者,每一種產品都有“有用”、“有點兒用”和“沒用”三種,全部由廠家直接供貨,隨時可以預定,三種產品的批發(fā)價從2.8元—4.5元不等,但市面價則都是十幾塊錢一盒。

  記者詢問,這種產品是否有手續(xù),店主則表示,這些都沒有手續(xù),不過她表示,手續(xù)很快就會辦下來,只管放心買。

  航母城保健品批發(fā)市場擁有上百家保健品批發(fā)商戶,銷售范圍覆蓋整個河南。這些商戶幾乎都自稱是某某廠家河南唯一代理,但很多卻拿不出企業(yè)代理的證明手續(xù)。

  “我們的貨是從廠家直接拿的,肯定沒啥問題,各地市都是在我們這兒批發(fā)的,價格絕對優(yōu)惠。”一位店主這樣對“進貨”的記者說。

  但當記者要求看相關手續(xù)的時候,這位店主卻又突然表示,自己并不是老板,東西在老板那兒,而老板出差了,不在。

  不少店主表示,他們代理的品牌在一個地市只有一個二級代理,如果已經有人在做,就無法給記者供貨,相應的也不能提供證明。

  一位藥品企業(yè)的內部人員則告訴記者,一些小品牌的保健產品其實根本就是這些商家自己搞出來的品牌,大部分都由鄭州的一些小藥廠代為生產,他們是自己代理自己。地市的銷售代理少也是為了減少被查處的風險。

  記者在鄭州市各大藥房走訪發(fā)現(xiàn),大部分正規(guī)藥房里并未沒有這些“雜牌兒軍”,多是“湯臣倍健”、“惠普生”和“千林”這些品牌產品。

  而批發(fā)市場的大部分商家雖然也表示他們的產品在鄭州一些大藥店有賣,但也承認賣的最好的還是在二線城市。

  一位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這種小品牌的保健品大部分都沒有正規(guī)的批號,或者存在套號情況,在鄭州這樣的省會城市很難生存。而其他二線城市監(jiān)管力度不夠,人們的品牌意識還不太強,低價格優(yōu)勢讓他們很有市場。

  為什么河南最大的保健品批發(fā)市場會存在這么多不是保健品的“保健品”,和”烏龍”代理的亂象呢?

  在暗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這種亂象除了我國保健品市場正處于雙重認證的過渡期,以及相關監(jiān)管不嚴外,更重要的原因則在于背后普遍存在的“暴利”。

  以目前市場上熱銷的蛋白粉為例。一罐400g的初元蛋白質粉,批發(fā)價為185元,而市場普遍售價則為218元,利潤并不高,批發(fā)商做起來并不賺錢。

  而那些不知名品牌的利潤則十分驚人。在航母城的批發(fā)市場,大部分同樣分量的雜牌蛋白質粉批發(fā)價僅在15元—30元之間,而售價則在150元左右,利潤空間近十倍。

  即便這樣,他們仍然比湯臣倍健、惠普生等知名品牌的市場價格低得多,因此在二線城市及縣城很有市場。

  同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螺旋藻片上。以500片、1000片、2000片包裝的產品為例,批發(fā)價格僅為11元、19元和28元,而在普通的零售市場上,價格則從80元到150元不等。

  在這樣的暴利背景下,大量的藥企及一些民間資本進入了保健品市場,導致目前中國的保健品市場競爭混亂,虛假宣傳頻出,價格離譜。

  這也直接影響了銷售環(huán)節(jié),很多藥店開始把精力放在了保健品副業(yè),而不是藥品的銷售。

  暗訪中,一位保健品批發(fā)商就建議記者,不要開專門的保健品店,而開成藥品店,兼賣保健品,然后申請醫(yī)保定點藥店。“你們下邊兒的消費水平也有限,我們這兒貨雖然比品牌貨便宜,但你賣好幾百,很多人還是覺得貴,但你要是能刷醫(yī)???,很多人就愿意買?!?/p>

  這位批發(fā)商說,這是很多從他這兒拿貨的經銷商的“高招”。藥品利潤低,但可以作為“門面”,主要還是靠保健品掙錢。

  保健品“掙錢”是有目共睹的。截至2011年底,中國保健食品產值已達2000億元以上,且仍以每年15%的速度快速增長。

  從80年代末起步,短短20年時間里,中國的保健品已發(fā)展成為獨立的行業(yè)。如此快速的發(fā)展和巨大的利益空間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系列亂象。

  而如何建立一個安全、規(guī)范的保健品市場,無論從立法角度還是市場手段,相關管理部門仍任重道遠。


本文由:捕魚大作戰(zhàn)機械公司提供